他人即地狱
他人即地狱
——让·保罗·萨特《禁闭》
禁闭
戏剧中没有任何激烈的冲突,角色都只有三个,却用最简单的设定,构建了比任何酷刑都令人窒息的现代地狱。
背景
故事发生在一个房间,三个死者先后被带入,彼此素不相识,共处一室。
房间内没有窗户,没有镜子,永远亮着灯,无法感知外界,房间门会偶尔打开,随后关闭。
起初三个人都不认为这没有火、拷问、魔鬼的地方不是地狱。
但当对话与凝视持续进行时,发生了变化——他们开始试图了解对方,证明自己生前是一个好人,开始回忆过去,撒谎,彼此拆穿。
最终他们明白:这个房间没有刑具,但有更加致命的东西——彼此的注视与评价。
含义
这句话并非字面意义上的“别人都很讨厌”,而是一个存在主义的核心困境:如何成为自己?
萨特认为,人没有天生的本质,我们是谁,只取决于我们如何行动、如何选择。
但同时,我们的存在总是在他人的目光中展开:你认为自己勇敢,可能他人认为你懦弱;你认为自己真诚,别人却说你虚伪。
于是我们总是会因为他人的看法怀疑自我。这时自己不再是自己,而是他人眼中的我们。
此时,我们被“他人的凝视”束缚住了。从主语变成了宾语,从存在的主体变成他人眼中的他者。
这就是萨特说说的“他人的目光构成了地狱”——因为你再也无法自由的定义自己。
三位角色
-
加尔萨
自称为记者,是“因抗拒战争而被杀害”的“理想主义者”。随着对话的深入,他不得不承认——他是一个为了保命而逃跑、背叛同志的人。他极度渴望他人认可自己是勇敢的,但是始终无法得到他人认同。
他代表了:虚伪、自我逃避、对正义标签的依赖 -
伊内斯
她是一个冷酷、清醒的女性,生前是一个同性恋者,有强烈的道德判断能力。她会无情的拆穿他人的谎言,毫不掩饰自己的罪行,是三个人之中最能面对真实的人。
她代表了:真实、自我认知的极致 -
艾丝特
她是富家女,美貌、虚荣、渴望男人的凝视与爱。在房间中,她不断试图引诱加尔萨,证明自己还是美丽。不关心自己的罪行,只逃避被看穿后的痛苦。
她代表了:活在评价之中的人,靠他人的目光活着
他们三人凑在一起,彼此吸引、彼此厌恶,却又无法离开——这才是地狱。
密室
我们认为自己不是地狱中的人,生活在自由社会、光明世界。但上面故事描绘的恰恰是现代人际关系的真实困境。
我们或许不在封闭的房间中受困,但是却生活在一个由他人目光、评价和期待组成的无形监牢内。
- 社交网络
现代社交媒体极大的放大了他人目光的存在密度,人们把“点赞”“播放”“评论”当成社会认知的硬通货,把他人评价当作自我价值的尺度。我们逐渐忘了,自己是谁。 - 情感关系
在情感关系之中,我们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期待、恐惧和需求投射到他人身上。当他人不符合自身的预期,我们便会失望、生气,甚至自责。 在这种关系之中,彼此不再是鲜活的个体,而是彼此的“理想形象”。一旦形象破灭,关系便会破碎。 - 自我撕裂
最可怕的不是他人的评价,而是把他人的评价变成了自己内心的心声。
把别人怎么看我变成了我该怎样存在,久而久之便会想加尔萨一样,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,失去判断真实的能力。
这样,你就成为了萨特笔下那个“活在他人目光中,彻底失去自由”的人。
出口
《禁闭》的结尾很冷酷:门曾经打开过一次,但三人无人选择离开。
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在没有他人的环境中定义自己,也无法再直面真实的自我。
这是萨特的警告:人可能一边厌恶他人的评价,一边却又离不开它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被困在“密室”之中,萨特认为:人之为人,正在于你是否有勇气承担“成为自己”的自由。
- 1、觉察他人的目光只是目光
我们无法消除他人的存在,但是我们可以区分:- 1、什么是别人眼中的我
- 2、什么是我想成为的自己
- 人注定要被他人注视,但不等于我们必须活成他人所期待的样子,只需要意识到“他人的评价并不等于真理”。
-
2、找回选择的权力
“人就是他所选择成为的那个人”这句话是萨特的信条。
人可以选择隐藏,也可以选择坦诚。可以选择顺从目光,也可以违背他人期待。
自由从不是没有影响,而是在影响之中,仍然能够做出自己愿意承担的决定。
哪怕会让你显得“奇怪”“失败”“不被认同”。
你所选择的,不一定让他人喜欢你,但一定属于你。 -
3、在关系之中保持真正的边界
萨特不反对人与人之间的联系,他的批判针对的是将他人绝对化、内化的过程。
我们需要关系,但是不需要在关系之中抹杀自我。- 1、不是“爱我就请改变”,而是“即使不同,也彼此尊重”。
- 2、不是“你让我快乐”,而是“我愿意与你共同承担情绪的重量”。
- 真正的关系不是互相拯救,而是互相承认。当你在关系之中保持清晰的自我,不再强求扮演角色,而是真实的存在,那你就从密室之中走出了一步。
- 4、与不被理解共处
在这个世界,没人能真正的理解你。甚至连自己也难以彻底的了解自己。
但自由不是来自“被理解”,而是来自你是否允许自己在不被理解时,依然坚定存在。
这就是存在主义的力量:你不依赖他人的目光定义你是谁,你是你选择成为的人。
尾声
萨特在《禁闭》中说:“门是开过的,但是我们没有离开。”
这是一种绝望,也是一种警示——门不在外面,而是在我们内心的边界上。
当你愿意直面真实的自己,拆掉他人投射的幻想;当你放下被认同的执念,选择承担自由的重量;你就会发现:那扇门,其实一直是开着的。